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
        首页
        >新闻中心>热点推荐
        一哨三响看变革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3-03-08 10:31字体:[ ]

          本报记者 任珊

          4年前,平谷区的一声哨响,拉开了首都北京的基层治理变革。

          自此,声声哨响,巧拨千斤,各方治理资源实现了整合,一根针穿起城市管理万条线,北京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新路。

          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,哨声也为民需而响:

          一声哨响,各方主体动了起来——曾经请不动的单位被“吹”到了现场,区、街道、社区三级合力,拆除了矮墙,还给居民干净整齐的环境;

          哨声再响,治理资源沉了下去——委办局报到,街道、社区干部和职能部门直奔现场、集体会诊,重新铺设管线,化解居民吃水难题;

          哨声三响,治理效能强了起来——漏雨诉求集中的小区和住户,在汛期到来的几个月前,就迎来维修师傅,楼顶重铺防水,终于告别漏雨烦忧;

          ……

          “接诉即办好比一场赛马。”白纸坊街道工委书记杜春晓说,就是在这一声声嘹亮的哨响中,白纸坊街道这匹曾经一度“跑不动”的“老马”重新跑了起来。

        图为全市首家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。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(资料片)


        图为接线员正在接听诉求电话。本报记者 甘南摄(资料片)


          一声哨响,为居民撑腰拆矮墙

          “老马”以前跑不动,因为束缚太多。

          守着西城区南大门的白纸坊街道,老旧小区多,引发的12345诉求占比49.12%;人口也多,街道人口密度在全市五环内街乡镇中排第六,由此带来的“住有所居”诉求占到了四分之三。

          “很多问题其实是共性的,以前推不动,因为有些事看得见管不了,干着急。”杜春晓坦言。

          建功北里五区2号楼和西城区税务局第八税务所多年来比邻而居,但一道横在他们之间20多年的矮墙,让住在2号楼半地下的马秀珍对这位“老邻居”颇多怨言。5年前的沟通失败曾让她放弃了拆墙的念头,但每天看到窗外夹道里的垃圾,这个想法又总会冒出来,无奈之下她拨打了12345。

          热线件儿到了杜春晓手上。搁以前,她肯定犯嘀咕:对方是一家区直单位,处于行政序列最末梢的街道办,究竟能不能请得动人家?但现在,她有底气。

          2018年,北京将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作为“1号改革课题”在全市推广,为街乡明责赋权,街道从曾经的“行政末梢”向“治理枢纽”转变。以白纸坊为例,街道全部按大部制组建部门,设有民生保障、城市管理、平安建设、社区建设、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机构,直接面向居民,实现扁平化管理。后来,街道还成立全响应街区治理中心,统筹调度热线。

          机制顺畅了。面对顽疾,杜春晓吹响了哨声,居民代表和西城区税务局坐在了一起。

          事情要从20多年前说起。当年,为保证入住居民与税务所互不打扰,税务所在其院子北侧临近五区2号楼的位置建造了一处高达2.2米的铁栅栏,还在下方堆了0.4米高的矮墙。就这样,矮墙与2号楼半地下居民的阳台外墙形成了一个不到一米宽的夹道。后来,由于居民安装了防盗护栏,夹道的宽度就更窄了。

          “夹道矮墙”带来许多问题。“一刮风,垃圾就吹来了,下雨天还有大量积水,夹道不好清扫。”让马秀珍更崩溃的是,阳台外墙开始老化,他们家中出现了渗水的情况。但税务所也有自己的顾虑,“墙体拆除后无法保证栅栏的稳固性,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隐患。”

          几次讨论,杜春晓和税务所都在现场。他们一次次与施工单位沟通,优化整改方案,在杜春晓的建议下,矮墙不见了踪影,栅栏加装了支撑确保稳固,重新刷涂油漆确保防锈,保证将隐患降至最低。

          拆墙的当天,马秀珍拉着杜春晓的手连连感谢,她还拍照给那些搬走了的老邻居看,大家都特别高兴。

          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。吹哨报到的改革,就是让我们打破以往的条块分割,党政、条块全面融合、紧密协作,能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多了,自然能解决居民的诉求,街道干部也有底气吹哨了。”杜春晓说。

          二声哨响,小区“水黄”为哪般

          哨响人到,白纸坊街道这匹“老马”渐渐奔跑了起来。

          “自来水偶尔有异味,一打开水龙头的前几秒,水质浑浊。”“有时候,孩子刷牙接到杯子里的水,里面也全是发黄的铁锈渣子。”饮用水的问题一度困扰平原里小区的居民,大家拨打12345反映水质差、水压低的问题。诉求量虽不大,只有5起,反映的却是13栋楼、1600余户的吃水问题。

          其实,早在2015年,这里就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。自来水管线更新是改造内容之一,有一部分管道正好位于和小区仅一墙之隔的西城区妇幼保健院内。管道更新时,赶上医院装修,为了不影响病人正常就医,医院搭建了临时诊棚,压住了这段自来水管道。权衡之后,只好在这一段管道未能更换的情况下开始供水。此后,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,两年多来,也未接到居民关于用水问题的投诉,直到这一次。

          小区改造早已结项,管道谁来更换?如果再施工,资金谁来承担?杜春晓吹响了“哨子”,产权单位、施工单位、自来水公司等各方来到了小区,区信访办作为社区结对共建单位也参与进来,跟街道共同吹响“联合哨”。现场勘察、研究方案……两次议事会后,宣房集团出资,禹通公司负责施工作业,尽快接通新管线。但施工刚启动,又碰到了麻烦。

          施工人员在用探测器探测管道走向时发现,这段管道还涉及另外一个小区。一旦施工,就需要在那个小区内靠近居民楼的位置挖开3米深的大坑,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,楼内居民并不赞成。

          “这条路走不通,得赶紧想别的办法。”杜春晓再次召集属地和施工单位,协商更换施工方案。在这过程中,区委主要领导也关注管线修通进展,现场调研,提级调度。“不如放弃这条管道,地下其他位置还有别的管道。”杜春晓说,有居民也支招儿,可以问物业要图纸,或找当年负责施工铺设管道、了解管道走势的人。

          然而,地下管道错综复杂,一连改了几套施工方案,挖了多日,怎么也找不到符合条件的管道。几经辗转,大家联系到小区物业一位熟悉管道走向的老员工。按照他的指引,施工人员终于在一条绿化带内找到合适的管道,既换了旧管道,又连通了西侧接入的管道,整个小区管道得以连通。

          发现问题“从群众中来”,解决问题“到群众中去”,马上就办、办就办好。整整5个月,多个部门接力“奔跑”,聚力办实事,终于解决了居民吃水的问题。“水不黄了,水压也正常了,真好!”新管道启用后,居民连连称赞。

          如今在白纸坊街道,第一时间响应居民诉求,接诉即办会议开在社区,与居民面对面交流,倾听居民诉求及意见,现场研究制定解决方案,统筹调度相关部门合力跟进已经成为常态。街乡镇党组织吹哨,上级部门、辖区单位“报到”,各级党员干部将群众诉求直接转化为“行动力”,凝聚起基层治理的最大合力。

          三声哨响,开春就治老楼漏雨

          去年汛期来临之前,住在右安门内大街73号院顶层的韩卫民发现,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刘伟带着施工人员扛着梯子、工具箱、卷材,在楼里跑上跑下,忙得脚不沾地。“还没到雨季呢,你们在干什么呢?”仔细一问,韩卫民开心了:这栋70多岁的老楼,终于要重做屋顶防水了。

          “每到汛期,住在平房区或楼房顶层居民最头疼的就是反反复复漏雨,今年不能再坐等居民投诉了。”为了从根儿上铲除老旧小区房屋漏雨的“顽疾”,早在年初,杜春晓就吹响了“主动哨”。

          她带着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将辖区42家物业单位聚在一起,通报近几年汛期出现的问题,把上一年漏水的点位及居民诉求案件,按照小区逐一反馈给物业公司。不仅如此,诉求办理情况还纳入了街道物业考评体系,诉求量大、解决率低下的物业不得参与好物业评选,连续末位的物业公司就面临退出压力,以此督促各物业公司履职担责,主动出击、未诉先办。

          为老旧小区右安门内大街73号院重铺防水,就这样被纳入街道办事清单。街道与消防、安监、产权单位、物业公司、施工单位多次协调沟通,确定施工方案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1766平方米的楼顶维修完成。在小区住了30多年的韩卫民和邻居们终于彻底告别漏雨的烦恼。

          “以热线诉求作为切入点,主动攻克突出共性问题,基层治理的成效就会很显着。”杜春晓说。以漏雨问题为例,2022年,街道针对上一年热线诉求进行梳理,提前修缮漏雨集中的32个点位、4280平方米,汛期漏雨诉求较上年下降26.47%。

          不仅要吹哨,还要主动“领哨”。白纸坊街道在个案处理中找到解决普遍性问题的线索和抓手,主动治理、未诉先办,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。

          现场

          电话刚挂,件儿已派下

          本报记者 任珊

          在北京,一条12345热线牵引起一场超大城市治理改革。拥有750个坐席、1700余位工作人员的北京市市民热线中心充当了“中枢大脑”,4年来,上亿个民生诉求就是从这儿接收并派单出去的。

          话务员是倒班制,7×24小时服务,365天不打烊。他们工作状态什么样?2月15日上午9点,记者来到12345热线话务受理大厅,戴上耳机,坐在受理班长白静身边跟听热线。

          “我在社交平台上加了一个人微信,这位做销售的知心大姐给介绍相亲活动,我和他们签了协议付了6000块,但后来他们提供的服务和承诺并不匹配,我想退费但就是不给退……”电话刚接通,就听到来电人带着哭腔的倾诉。“您别急,慢慢说。”安抚来电人情绪的同时,白静快速在工单系统记录。“他们的品牌叫什么?您当时签协议,收款方的公司名是什么?您去过的应该是经营地址,注册地址知道是哪里吗?”白静不断引导当事人说出关键信息。

          “别着急,我把您的情况都已经记录下来了,会第一时间转给有关部门处理。”只见白静一边继续解释,一边持续优化填报的内容。一段上百字的工单填好了,再勾选承办单位、承办时限。当对方挂断电话时,她点击“确认”、“提交”,这个件儿直派到了朝阳区市场监管局。

          话务员们记得快、派得准,让记者大开眼界。白静说,她这还不算快的,有的话务员一分钟能打上百个字。大家都争取多节约点时间,一天能多接听好几通来电。而派得准的背后,是诉求接派一体的改革。白静和话务员不仅要接电话,还要对来电问题快速分类,确定直派街乡镇、委办局、公服企业、国资企业还是绿通企业。

          接听电话、记录信息、完成派单……跟听下来,话务员的工作其实有点儿枯燥,可白静却全神贯注。除了喝水、上厕所,趁着两个电话间隙,她偶尔打开抽屉,含上一片金嗓子喉宝,给嗓子灭灭火。

         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“乙类乙管”,群众诉求也逐渐走出疫情影响,目前12345热线日均受理量在4万至5万左右,话务员平均每天接听上百个来电。

          下午6点半,白静结束了9个半小时的接线。“今天才接了93个电话。”她调出了一整天的工单开始复盘——来电中,有一半是咨询类,已经及时答复了;其余的全部即时派单,每一个工单下面有一张清晰的流程表,显示工单的进展。

          白静的脸上没有任何疲态,她又开始给一位来电人回拨。之前一位女士打来电话,说到一半突然掉线,话务员就会分时段回拨。“没想到你们还惦记着我这通电话,谢谢你们!”对方的一句感谢让白静倍感鼓励和温暖,“电话接通的那一刻,其实也就接起了群众热切关心的诉求。虽然辛苦,但每当听到一声感谢,什么都是值得的。”

          此时,另一拨话务员已经就位,他们拿起手中的耳麦,开始了大夜班13个小时的接听工作,这也是轮班话务员的“超长”接线,热线大厅的忙碌还在继续。

    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